重点推荐

以全民健康 托举全面小康

从全球看,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医疗领域各方面改革统筹兼顾、整体协同,形成破解“以药养医”等痼疾的合力看急诊要等7...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当前,从线上到线下,健身的热情和运动的快乐正在回归中国人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全民参与 全民共享

从国家战略护航,到体育强国定向,中国全民健身事业正迎来全面深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中国有信心、动真格:对...

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只有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健康红利”,才能为全面小康提供不竭动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

科学防控疫情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战胜疫病离不开科学,既要...

习近平: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

“全民药方”保障全民健康

  新版医保目录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作为构成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元素之一,医保药品目录事关全体参保人,堪称“全民药方”,每一次调...

同《健康中国行动》共呼吸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前向公众和呼吸界发起“同《健康中国行动》共呼吸”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健康中国一...

来一场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

中国用自己的办法面对医疗卫生这个世界性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运用强大的国家能力进行健康治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病有所医”篇  【引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

推动全民健身 习近平身体力行

编者按: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从应运而生的愿景到深入人心的理念,席卷全国的健身热潮记录着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昂扬...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成立

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通知》,明确依托全国...

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重点划出

  7月11日在京召开的2019年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全面推进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核心阅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代表委员认为,要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群...

药品专利保护体系建议发布

日前,《保护创新、促进仿制——对中国建立药品专利保护体系的政策建议》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该报告旨在为我国建立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专...

热图聚焦MORE >>
请稍候...
  • 关于个别机构冒用全民健康工作委员会网址发文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的声明
  • 热烈庆祝新中国70华诞
  • 奔跑吧,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在路上
  • 爱国卫生月:让卫生健康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
委内讯息MORE >>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中国脑健...
关于个别机构冒用城乡小康发展促...
北京糖代谢研究会端午节前向白衣...
【图片新闻】我委协办的 2020营...
全国老中医专家工作室暨北京糖代...
中日健康专家在广州开展“离子医...
我委领导赴苏州参加第12个联合国...
公益救助特困家庭群众捐赠仪式在...
我委领导出席2018公益慈善盛典活动
全民健康工作委员会举办“喜迎国...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生态中国生态中国
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18-06-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生态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涵盖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期间,都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九大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国际责任的强烈担当,昭示了我们党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的意志和决心,为我们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厦门生态自然禀赋良好,生态文化积淀丰厚,生态建设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亲自牵头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推动当年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的筼筜湖变成了如今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厦门城市会客厅”,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视察厦门,勉励厦门要在生态建设上彰显特色、走在前列,“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市战略,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厦门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等多项荣誉。在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中,厦门入围可持续竞争力全球城市百强,在大陆城市中位列第7,充分反映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切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竭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再上新水平。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是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保证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保护和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风格。一是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探索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并实现对各条控制线的定点定桩,让控制线成为“看得见”的硬约束。在持续统筹推进岛内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宜居度为依据,细化各区域的核心功能及发展重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二是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加大对森林、海域等受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抚平”受损海岸线,保护好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物种,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良好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三是塑造优美生态风光。城市要以自然为美,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构建山、水、城相融合的城市风光,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守护传承好鼓浪屿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嘉庚建筑、骑楼街区、闽南古厝等特色风貌建筑,彰显城市风格特色。

坚持以标本兼治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更高期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人民满意为工作标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产品向更优质、更高端迈进,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让“清新的蓝”“宜人的绿”成为恒久的魅力品牌。一要让天更蓝。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力度,全面淘汰“黄标车”,落实施工现场等扬尘污染防控,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6%,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二要让水更清。加强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确保到202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三要让城乡更宜居。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好一批城市“绿肺”、生态湿地和社区公园、步行道,将更多公共空间还给市民。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培育集约节约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一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飞机维修、旅游会展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准入,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三产比重达到60%以上,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落实“总量控制、增减平衡”的要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推广绿色清洁能源,高标准完成节水节能减排降耗指标。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补齐生态基础设施短板。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倡导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运用地方立法手段,加大力度推广和普及垃圾分类,努力率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快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规范共享单车管理,鼓励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优质生态产品永续供给的良好体制机制。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福建获批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契机,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创新,被评为国家生态市。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当标杆、做示范为己任,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成果。一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完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特别是围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加强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从根本上形成不能、不敢破坏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树立最鲜明的导向。我们已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生态政绩”占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权重近1/4。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扩大考评范围,加强考核结果使用,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用考核评价这根“指挥棒”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三是扩大最广泛的参与。广大市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挚的家园情怀,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强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热忱。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动力和最有利条件。我们将把创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群众化、智能化、法治化手段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激发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广大市民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美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打造清新靓丽的高颜值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