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以全民健康 托举全面小康

从全球看,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医疗领域各方面改革统筹兼顾、整体协同,形成破解“以药养医”等痼疾的合力看急诊要等7...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当前,从线上到线下,健身的热情和运动的快乐正在回归中国人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全民参与 全民共享

从国家战略护航,到体育强国定向,中国全民健身事业正迎来全面深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中国有信心、动真格:对...

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只有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健康红利”,才能为全面小康提供不竭动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

科学防控疫情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战胜疫病离不开科学,既要...

习近平: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

“全民药方”保障全民健康

  新版医保目录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作为构成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元素之一,医保药品目录事关全体参保人,堪称“全民药方”,每一次调...

同《健康中国行动》共呼吸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前向公众和呼吸界发起“同《健康中国行动》共呼吸”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健康中国一...

来一场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

中国用自己的办法面对医疗卫生这个世界性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运用强大的国家能力进行健康治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病有所医”篇  【引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

推动全民健身 习近平身体力行

编者按: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从应运而生的愿景到深入人心的理念,席卷全国的健身热潮记录着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昂扬...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成立

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通知》,明确依托全国...

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重点划出

  7月11日在京召开的2019年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全面推进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核心阅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代表委员认为,要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群...

药品专利保护体系建议发布

日前,《保护创新、促进仿制——对中国建立药品专利保护体系的政策建议》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该报告旨在为我国建立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专...

热图聚焦MORE >>
请稍候...
  • 关于个别机构冒用全民健康工作委员会网址发文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的声明
  • 热烈庆祝新中国70华诞
  • 奔跑吧,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在路上
  • 爱国卫生月:让卫生健康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
委内讯息MORE >>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中国脑健...
关于个别机构冒用城乡小康发展促...
北京糖代谢研究会端午节前向白衣...
【图片新闻】我委协办的 2020营...
全国老中医专家工作室暨北京糖代...
中日健康专家在广州开展“离子医...
我委领导赴苏州参加第12个联合国...
公益救助特困家庭群众捐赠仪式在...
我委领导出席2018公益慈善盛典活动
全民健康工作委员会举办“喜迎国...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健康中国健康中国
韩济生院士:健康有上中下 可掌握锻炼的几大原则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8-06-27

高水平的健康不是幸运所恩赐,而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习近平主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指出了全面小康的一个前提条件:全民健康。


健康如何得来?有许多条件。1990年我在台湾地区见到陈立夫先生,他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健康包括身体(身)和精神(心)的健康,需要有计划的管理。


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于疾病状态,健康是个体一切功能处于正常生理水平,但健康也可以有上、中、下之分。例如由于睡眠不足或精神不振,各项生命指征虽仍处于正常范围,但主观、客观均表现出运转欠佳,可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人经常锻炼,可经历高强度负荷例如烈日暴晒或冬泳等严厉条件而保持精力充沛,可认为是生理功能达到了“高水平稳态”。


高水平的健康不是幸运所恩赐,而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所谓锻炼,我认为有几个原则:


一是“随心所好”。我上大学时任文体委员,学各种体操和舞步,觉得简单的跑步未免太枯燥了。年长后业余学打网球,觉得每次挥拍都是一种享受,为什么要花时间一圈一圈走路呢?到年老了打网球扭碎了膝盖半月板,一侧膝盖又肿又痛。治疗恢复后不能跑动了,只能走路,我就在大操场跑道上摇摆着双手快步走,极限是每分钟100米,每一步平均80厘米,我认为一定要快步走才有意义。随着年龄变化,计时器上显示的速度逐渐减慢,我也就认可:能尽量快走就好,走圈时不用计时器了。你可以把这一过程称为“力不从心”,也可以说成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一个朋友曾对我说,韩老师你走路时头部过于前倾,似乎显示心(头脑)有余而力(双腿)不足,从此我走路注意挺胸。总之,不论何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尽量保持心态向上,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愉快。从事适合自己年龄和体力的锻炼,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


二是随时抓紧锻炼。锻炼并不是在每天规定的那段时间内,实际上有很多机会都可以进行锻炼。在电脑前工作双手打键盘,双脚闲着无用,不妨做做踝部屈伸,促进血液回流;在电脑前每工作一小时应该起来走动,也可躺下来双腿做仰泳动作,较之缓慢走动,运动量更大。


三是锲而不舍,做到一个“恒”字。锻炼身体切忌有头无尾。有特殊情况打断生活规律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尽早恢复,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有了健康的身体,如何度过晚年生活?多数认为,应该适可而止,不必再操心工作,给自己一个应有的宽松环境,养生休闲,享受人生。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也不妨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小车不倒只管推”。为此,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社会需要,二是身体允许,三是本人意愿。


其中第三条最为重要:不是外界的要求,而是内心的追求。当自己觉得力所不及时,安然退出。这种选择是否会给社会带来麻烦?这要依仗制度来保证。不是担任社会公职,只是发挥一个志愿者的作用,以便为丰富多样的社会更增一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