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以全民健康 托举全面小康

从全球看,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医疗领域各方面改革统筹兼顾、整体协同,形成破解“以药养医”等痼疾的合力看急诊要等7...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当前,从线上到线下,健身的热情和运动的快乐正在回归中国人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全民参与 全民共享

从国家战略护航,到体育强国定向,中国全民健身事业正迎来全面深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中国有信心、动真格:对...

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只有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健康红利”,才能为全面小康提供不竭动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

科学防控疫情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战胜疫病离不开科学,既要...

习近平: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

“全民药方”保障全民健康

  新版医保目录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作为构成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元素之一,医保药品目录事关全体参保人,堪称“全民药方”,每一次调...

同《健康中国行动》共呼吸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前向公众和呼吸界发起“同《健康中国行动》共呼吸”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健康中国一...

来一场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

中国用自己的办法面对医疗卫生这个世界性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运用强大的国家能力进行健康治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病有所医”篇  【引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

推动全民健身 习近平身体力行

编者按: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11个“全民健身日”。从应运而生的愿景到深入人心的理念,席卷全国的健身热潮记录着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昂扬...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成立

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通知》,明确依托全国...

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重点划出

  7月11日在京召开的2019年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全面推进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核心阅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代表委员认为,要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群...

药品专利保护体系建议发布

日前,《保护创新、促进仿制——对中国建立药品专利保护体系的政策建议》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该报告旨在为我国建立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专...

热图聚焦MORE >>
请稍候...
  • 关于个别机构冒用全民健康工作委员会网址发文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的声明
  • 热烈庆祝新中国70华诞
  • 奔跑吧,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在路上
  • 爱国卫生月:让卫生健康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
委内讯息MORE >>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中国脑健...
关于个别机构冒用城乡小康发展促...
北京糖代谢研究会端午节前向白衣...
【图片新闻】我委协办的 2020营...
全国老中医专家工作室暨北京糖代...
中日健康专家在广州开展“离子医...
我委领导赴苏州参加第12个联合国...
公益救助特困家庭群众捐赠仪式在...
我委领导出席2018公益慈善盛典活动
全民健康工作委员会举办“喜迎国...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健康中国健康中国
高端访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8-07-03

2018年是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第二个“三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过去3年,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为“新三年”打下了坚实基础。新的三年,恰遇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样化的卫生和健康服务需求。如何进一步把改善医疗服务向纵深推进、再上新台阶,需要全社会一起动起来。健康报自今日起,开设“改善医疗服务·高端访谈”栏目,聚焦改善医疗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寻找新动力。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新的三年计划,已经启动半年。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在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驱动下,“新三年计划”与过去相比会有哪些变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走出医院围墙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改善医疗服务的内在逻辑。焦雅辉表示,在研究第一个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时,主要矛盾在大医院,最不满意的是人满为患、“三长一短”问题,所以主战场放在了城市大医院,但同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在改善医疗服务。现在,三级医院通过各种方式改善服务,与三年前比有了很大转变和提升。因此,在第二个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将落在医联体内,除了在三级医院主战场继续抓,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县医院也将作为主要领域。

“‘新三年计划’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走出医院围墙,体现全流程、全周期的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服务。”焦雅辉说,从2015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到2017年《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正一步步发生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推进医联体建设后,医疗服务体系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单元成为一个医联体,不再是各自为战的单个医疗卫生机构。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分工协作形成协同,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协同。”焦雅辉强调,老百姓是在整个医联体内就诊,不仅是大医院,要让他们在大医院感受到的服务和便利,延伸到基层。

而过去三年的工作为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系列数字可以佐证:在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预约诊疗,4100余家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是3年前的4倍;门诊患者全程候诊平均时间缩短超过10分钟,有些医院缩短超过1小时,平均住院日缩短到10天以内;2777家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是3年前的3倍;2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远程医疗平台,覆盖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1800多个县,含所有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远程医疗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实时在线满意度调查的587万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7分和93.9分。各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探索也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创新推动日间手术试点,一半以上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建设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开展多学科诊疗;实施了1200多个临床路径,84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全部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二级医院均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等。

“五项制度”同步推进

“每一项工作明年或后年启动都太晚了。”焦雅辉强调,固化成制度的每项工作都是重点,今年各医院都要同步推进。同时,宣传也要跟上,《健康报》要更多发挥平台作用。据了解,“旧三年”时,配合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还有一个文件,即实施方案,“新三年”则没有,取而代之的将是“五项制度”的基本内涵。

所谓“五项制度”,是对过去三年已经很成熟的一些做法固化而成的,即在全国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及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另外,“新三年”还将在10个方面创新开展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在门诊和住院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急慢分治;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智慧医院;以一卡通为目标,打破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壁垒;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焦雅辉表示,关于5项制度基本内涵的文件正在制定中,会尽快印发。提及该文件的制定缘由,焦雅辉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医疗质量核心制度中有一个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但是现在有的地方做三级医师查房,有的做主诊医师负责制,各地做法不一。焦雅辉指出,现在是很多制度有了,但是各家医院到底怎么做、怎么组织实施等都须进一步明确,要有细化方案,抓具体落实。

而具体落实没落实,落实的程度怎么样,要靠考核评估。焦雅辉透露,国家版考核方案即将出台。根据“新三年”行动计划正在起草相应考核指标,目前已经有了初稿,会先在个别省份试点,如果进展顺利,将在全国施行。事实上,很多医疗卫生机构反映,过去3年,落实抓得已经很紧,不仅有独立机构进行第三方考核,还有常态化的满意度调查,以及各种经验交流会、片区会、媒体宣传、医疗机构自我考核等。焦雅辉说,“新三年”的考核将更加立体而多元,而精准考核也会让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改革与改善携手向前

“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因为如果没有公立医院的改革、没有分级诊疗的推进,大家关注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等问题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焦雅辉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把改善医疗服务融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与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共同形成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合力,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患者满意度。

“如何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还得强调医疗资源的规划布局来组建医联体。”焦雅辉并不认同大型公立医院“自由恋爱”式地组建医联体。她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在研究完善医联体服务体系网格化布局的相关文件,基本原则是“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她强调,医联体要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规划的基础上组建,要有计划性,不能完全放任医疗卫生机构间“自由恋爱”,否则会出现大医院跑马圈地。

在医联体重构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如何提升偏弱的基层,国家层面也有诸多考量。焦雅辉表示,国家正在制定“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和管理制度,力求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多强调公共卫生服务、弱化基本医疗的现状。社区医院不仅应该有全科医学科、中医科,还要有一定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一定的病房,并建立起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的核心制度。另外,焦雅辉强调,李克强总理要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一定要有二级以上医院的医生,这样老百姓才信任,也能让大医院的医生下沉到社区,而不是把社区搞得大而全。另外,焦雅辉透露,鼓励诊所发展的相关文件正在征求意见,鼓励医生全职或兼职开诊所,简化审批手续。此外,麻醉学科发展、护理服务业发展、儿童大病救治等相关文件也在制定过程中。

“改善医疗服务不是单纯让医护人员像空姐一样‘笑脸相迎’,而是把职业精神体现出来。然而,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现在还有很多雪中送炭的事情没做好。”采访最后,焦雅辉用自己的一段亲身体验将话题再次聚焦到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上,“1996年~1997年我在中国医大一附院实习期间,发现儿科诊室改成了透明的大玻璃,诊室里挂着电视放《狮子王》的动画片,护士服从白色变成了粉色等,这在当时的医院是非常罕见的。彼时并不理解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2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已成为医院的必选动作,回顾那时发生的事情,竟然是对中国医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发生的事会对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改善医疗服务的很多工作亦将如此。”